四歲的安德列牽著我的手,望著其他每個孩子的手裡,
不是牽著他們的爸爸、媽媽就是親戚。他的眼淚懸在眼眶邊緣,
口口聲聲說著:「我的爸爸和媽媽會來的,一定會來的!」
而我知道他的爸爸媽媽是不會出現的,因為今天早上他們離開前,
已經對我說:「實在沒有辦法請假……」而我怎樣也說不出實情。
不用多做解釋,他是唯一一個沒有親人陪的孩子。
我不知道,我要是他,我會不會那麼勇敢?
這是學校一年一度的「親子教學」日。星期四的早上,九點整,教室門口,
就已擠滿了家長,等著要走進教室,與孩子共度教室活動。
在這短短的一個鐘頭裡,孩子當老師,帶領自己的爸爸或媽媽一起工作或遊戲。
但安德列的媽媽和爸爸,是很少很少在這種場合出現的,
因為他們工作很忙很忙……
安德列的例子,並不特殊,他不是唯一碰到這種情況的孩子。
有愈來愈多的幼兒,他們感受的愛,來自堆積如山的玩具,
而不是來自每天晚上爸爸媽媽和他的談天、擁抱和說笑。
那些爸媽說:「我這麼打拚,還不是為了孩子的未來!」
但是,「未來」都是由每一個今天所組成的;每一個深情的愛,
都是由日積月累的相處所構築起來的。一星期見不到一次面,
一天說不上幾句話,那樣的未來在哪裡?
那樣的愛有什麼基礎?
而我們的幼兒在那樣薄弱的愛中成長,
所呈現出來的成長挑戰和問題,是不是也愈來愈多了呢?
仔細客觀的想想,我們習以為常的說:「這個社會有愈來愈多的問題兒童。」
這樣的說法,其實很表面。
每一個兒童,都不會是問題;是他們成長的家、和社會出了問題!
有愈來愈多的大人,道德標準愈來愈薄弱,
傷害了自己的家和別人的家。
有愈來愈多的爸爸媽媽,上班時間愈來愈長,孩子回到的,
只是一間有屋頂的建築物,而不是家……
愛孩子,是有條件的!
是要付出代價的!
那個條件,是他要有你的陪伴。
那個代價,是他要你在他身旁關心他!
跟著你,他才學會愛和被愛
這是一幅再熟悉不過的畫面:你忙著做飯,才幾歲的他,就繞在你腳旁,
也拿著鍋鏟敲敲打打的「炒菜」;你打著電腦、寫著字,纏在椅邊的他,
也蹲在那兒,像握鋤頭般的拿著筆「寫字」……從清潔工作到打點節日,
從客廳到廚房,不知道為什麼?他就像個影子似的,一定要跟你在一起。
人生中再也沒有這樣一段時期,他會像現在黏你黏那麼緊,又這麼喜歡學你。
再想一想,人生中也沒有任何一段時期的發展,
會像○~六歲間這樣,以無法想像的速度成長。
這之間,你看出了什麼奧妙和關聯嗎?
是的,你的寶寶得跟著你,快速發展他所需要的智能、社會和情緒資源,
才得以滿足。
你的寶寶得跟著你,才能學會如何愛和被愛。
在這時期裡,你就是他的全部!
跟著你,他的眼睛才看見了各種動植物和不一樣的人;跟著你,
他的耳朵才聽見了歌聲、雜音、語言、動物的叫聲和海浪的呼吸;
跟著你,他的嘴才嚐到了甘甜、苦澀、美味和難以入嚥;
跟著你,他的手才觸摸過柔軟、凹凸、毛絨絨和硬梆梆;
跟著你,他的鼻子才聞見了花香、腐臭和陽光的味道……
因為你在他身邊引領,浮世三千中的點點滴滴,
在他大腦裡形成連結,有了意義;
因為在一起打點,聖誕樹的光環,閃爍著手攜手的笑聲;
因為在一起吃飯,是火雞也好,是餃子也罷,每一口都有愛與被愛的味道;
因為在一起看煙火,每一團火焰裡都點燃著希望;
因為在一起,長大後的他,永遠帶著微笑,回顧對節日的記憶,承續著家庭的薪火。
滿屋子的玩具,絕對抵不過你與他在一起玩的紙盒、木片。
一盒又一盒的禮物,遠不如你在他身邊唸了一遍又一遍的那幾本「老書」。
再輝煌、再騰達的未來,都換不回這短短的幼年。
是的,現在的你就是他的全部。
就讓他全心全意的靠著你、跟著你吧!因為,你的孩子需要你……
以他的「需要」來關愛他
聖誕節那天,女兒寧寧從家裡的小樹下,拿出一個親手縫的小布包,遞給我。
她只是甜甜的一笑,一如布塊上印的雪花片,什麼話也沒說,但也什麼都說了……
十四歲的她,看見我的隨身包包已開始脫線,就悄悄的縫了一個給我。
她知道,媽媽需要一個不大不小的布包,所以量好尺寸。
聖誕節那天,好友 T 從他的樹下,拿出一卷自選的音樂CD,遞給我們。
他只是淺淺的一笑,一如盒上印的雪花片,什麼話也沒說,但也什麼都說了……
四十八歲的他,知道我和先生都喜歡音樂,所以找了不同風格的聖誕音樂,
自己壓製了CD給我們一家人。
聖誕節放假前,我一個一個的帶孩子畫寫送給家人的卡片。
五歲的法德,把他花了半個鐘頭畫好的卡片,拿到我面前。
我一看,他的卡片裡,有五個人,就隨口問他:「有一個是你阿姨佩姬吧?」
他搖搖頭說:「不是!不是阿姨,是你,珊卓拉。
雖然你不是我家人,但我很喜歡你!你像我媽媽一樣好。」
我感動也傷感的看著這個父母剛剛離異的孩子好久好久??
我當然不如他媽媽愛他的深,但我了解他的過動,也知道如何和他玩字母和數字遊戲。
他知道我真的關心他!
知道這世界上有人真的關心你,那種窩心,文字無法盡訴。
相信有人把你放在心上,那樣的關懷,讓「富有」這兩個字,有了真正的定義。
不管是大人和小孩,假若我們知道這世界上有人,常將我們放在心上,
以「我們的需要」來關愛,那我們就會成為心中有愛的人。
假如,你也以「別人的需要」來接近周圍的家人、朋友、和小小孩,
那你就是那個人或那些人真正的財富。
看見他人的需要,並不容易,因為我們往往只看見自己的需要;
看見孩子的需要,並不容易,因為我們也常常只看見成人的面子和需要。
但難不難做到呢?不難!只看你願不願意!你能不能從孩子的眼裡看見他,
從孩子的心裡體會他?你能不能從孩子的驚喜中,看見他的驚喜?
你能不能從孩子的快樂裡,體會他的快樂?
以他人的需要來關愛,會讓你愛的人感到窩心、覺得擁有全世界。
那年的聖誕節,節目表演結束後,我一個人站在小禮堂門口,
看著大人小孩快樂的吃著點心。
四歲的凱文,手裡端著小盤子走向我。仰著頭,他說:「珊卓拉老師,我知道你喜歡吃姥姥做的水餃,搶了三顆給你,不然待會兒就沒了。」直到今天,七年了,我的心仍是飽飽的……
延伸閱讀
《讓孩子安心做自己》 作者/李坤珊 出版/天下雜誌
本文摘錄 親子天下雜誌 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