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是一本

很值得推薦的"親子教養書籍"! 作者丁玧瓊,是一位兒童心理學專家,專研幼兒認知與情緒發展,以及與此相關的父母特性和教養行動。


危險的讚美  誇獎孩子,千萬別說"你好棒"!  丁玧瓊金允貞著  尖端出版

當我在書局看到這書的斗大標題"危險的讚美"、"誇獎孩子,千萬別說「你好棒」!"時,作者的確成功的激發出讀者想要一窺究竟這本書裡頭有什麼值得我們參考的價值?  而以下的簡單匯整就是我要收藏並推薦這本好書的主要原因。書裏頭有太多太多我很認同也想要分享的觀念,真心的推薦給身旁的每位朋友!希望能透過閱讀這本好書,讓大家在努力提升家庭與孩子的教養之中都有很好的收穫!

第4章 五大年齡層的讚美技巧(摘錄本書P100~P103,嬰兒期、幼兒期、兒童初期、兒童期、青少年期)
嬰兒期(0~24個月) 不要忽視孩子的哭鬧
非語言性的讚美更有效
父母的關心就是讚美。對嬰兒期的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母親的陪伴,若母親不在身邊,少了可以傳達意思與給予反饋的對象,孩子會感到相當不安與悲傷。對使用不明確且解讀方式因人而異的"非語言"來傳達自己意思的孩子來說,沒有什麼比媽媽細心的反應更重要了。若無法順利表達意思,孩子就會透過"哭泣"來傳達自己未能滿足的感情狀態。仔細聆聽孩子的哭聲,可以知道哭聲有長度、音調高度、間隔等差異,這也讓我們了解孩子想要傳達的訊息其實各有不同意義。有表達肚子餓的哭聲,有表示孤獨的哭聲,還有無聊、不舒服、不安、需要愛等各種不同意義的哭聲。當這些要求透過大人細心的反應與充分的照顧獲得解決,孩子便會用微笑和牙牙發聲等表達自己滿足的情感。當然,嬰兒期的孩子也需要被稱讚,不過對尚未熟悉語言溝通的他們來說,用語言讚美徒勞無功。面對以非語言方式溝通的孩子,就得用非語言方式進行稱讚。換句話說,讚美嬰兒期的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微笑"、和"反應",這兩種方式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關心"。...。
所有養過小孩的人一定都曾聽過這種說法:「孩子哭的時候,父母要狠下心來置之不理,唯有這樣,孩子才會懂得放棄且停止哭泣。只要反覆幾次,就可以改過孩子哭鬧的習慣。」面對這種說法,有些人會真的試著狠下心來這麼做,有些人則根本不忍心。乍看之下,前者似乎很明智,而後者顯得有些愚蠢。不過從孩子的成長角度來看,後者才是較明智的選擇,因為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教養方式。....。就如同前面所提過的,無法進行語言溝通的孩子會用非語言的方法來傳達自己的意思,換言之,孩子的非語言溝通就如同大人的語言溝通。大人用語言表達,孩子則可能就用"哭泣"來進行要求。當期望無法成時,孩子的挫折感與大人感受到的其實一樣,意即孩子哭著要我們幫忙時,若一旁的母親漠視這一切,孩子就會深感挫折。這種情況反覆發生,孩子便不再哭泣。大人雖然戒除孩子的另一個行為--當孩子停止哭泣的那一刻起,就再也不會想和媽媽溝通了。說的嚴重一點,孩子在知道哭也無法改變情況後,說不定就會像賽利格曼利用狗進行習得性無助感的實驗一樣,導致孩子認為自己是無能的
孩子的哭泣中蘊含了想要做什麼的懇切期望,父母要敏銳地解讀、反映孩子想要傳達的訊息,幫助孩子發揮哭泣本身的功能。反而是體會過媽媽溫馨的體貼與細心反應的孩子,日後哭鬧的次數會逐漸減少。
孩子在傳達訊息時,會透過媽媽的反應來形成自我定義,若是需求可以得到滿足,孩子就會了解自己是有能力的,也會明白照顧自己、填補自己所需與不足的母親是值得信賴的。而這時期所累積的信賴,將會逐漸擴大為對周遭人的信任。
對嬰兒期的孩子來說,最棒的讚美就是母親用開朗的笑容傳達愛與細心,同時滿足孩子要求的反應,那將是培養孩子具備自信與自愛的最重要養分。

稱讚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能力(摘錄本書P49)
從孩子的能力中尋找成功的原因,稱為"能力歸因";從孩子的努力中尋找成功的原因,則叫做"努力歸因"。
孩子成功完成某件事時,比起"你真的很聰明"之類的稱讚,若誇獎孩子:"你真的很努力解決問題!"孩子會展現更強烈的成就反應。簡單來說,孩子最需要的稱讚,不該從能力歸因中去尋找,而是要從努力歸因中找尋。雖然智能無法改變,但隨著努力程度不同,卻能完全改變結果。因此,對孩子來說,在自己可以掌控的努力中尋找成功的原因,會讓他們更加安心。

假設父母給予努力歸因的稱讚,孩子就會將焦點放在"努力"上去學習,若未能達到目標,變會嘗試更加努力。透過這種方式,孩子可以改善學習態度或能力,即使不幸失敗,努力歸因的孩子也會從自己不足的努力中尋找原因,並且抱持只要更加努力就一定可以成功的信念。

相反的,若是給予能力歸因的讚美,孩子無論面對何種課題,都會在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中尋求成功或失敗。這也會成為最大的陷阱,因為孩子會以為無論成功或失敗,都是與生俱來的能力所造成的結果,所以對他們來說,特別努力或勇於挑戰都會變得毫無意義。而且倘若失敗,自我能力就會變成導致失敗的原因,於是陷入嚴重的自責當中。
能力歸因和努力歸因,會導致孩子不同的目標設定。針對"能力"的稱讚,會讓孩子將評價設定為目標;而對於"努力"的稱讚,則會讓孩子將學習目標視為最優先。
具備學習目標性向的孩子,會將學習焦點著重在提升自己的實力,而不是其他人的評價。因此可以很享受透過學習吸取新知識的過程。反之,具備評價目標性向的孩子,其學習的目的則是為了解決某項課題,好讓他人肯定自己的聰明與才能。
這種類型的孩子在學習時,期待他們會有獲得新知識的喜悅或好不容易解決問題的成就感也是枉然,因為在他們眼中,唯有透過分數才可以驗證自己的能力。對他們來說,重要的並非過程,而是結果,也就是分數。

抹煞動機的錯誤讚美(P55)
稱讚貼紙的誤用
為了收集更多的稱讚貼紙,幾乎大部分的孩子都以飛快的速度閱讀書籍,翻頁的速度可以說非比尋常...、假裝看完...。不過,他們真的確實看完整本書了嗎?對於書中的內容又知道多少呢?這種讀書方式真的有意義嗎?...。也因為這樣,孩子們對稱讚貼紙顯得非常執著,甚至有人不是為了將事情做得更好而努力,而是為了獲得貼紙而努力。稱讚貼紙反而成為激發孩子的一種動機。

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
動機大致上分為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內在動機是只為了對成果、責任感、成就感以及自我滿足和愉快而做某件事。以內在動機來說,行為本身就是目標,是一股自發性相當強且動態的力量。
反之,外在動機是以獲取獎勵或避免懲罰為目的所產生的動機。例如為了獲得稱讚貼紙、為了去遊樂園、為了獲得禮物而展開某個行動,這就屬於外在動機。
由於外在動機是將目標放在獎勵上,所以在某些情況下,動機必定相當脆弱、被動。外在動機乍看彷彿會鼓動孩子的意欲,但仔細窺探其真面目會發現,其實它等於抹煞了孩子的內在動機。就算孩子因內在動機而嘗試某件事,一旦大人對其成果給予獎勵,主動、正面的內在動機將很可能會因此變化為外在動機。

慎選給孩子的課題(摘錄本書P88)
給孩子可以掌控的課題當孩子表現好的時候,針對他可以掌控的努力或過程進行讚美,孩子就會更加奮發向上。若孩子認為從課題的選擇到過程、結果,自己都能掌控,就會更樂在其中,且更有自信地去面對。
儘管如此,許多父母依然會給予孩子難以承擔的課題,當孩子無法執行時,便以能力歸因來嚴厲斥責孩子。例如:教一個還沒上小學的孩子念英文文章;責怪不會背詩詞的國小低年級子女不夠聰明,甚至牽扯到整個家族對讀書根本就毫無興趣;強迫國小高年級的孩子提早學國中數學;和親朋好友的孩子比較學習進度,讓孩子感到畏懼。
在破洞的水缸中裝水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不可能的任務,對孩子來說更是難上加難。孩子不僅不懂得要堵住洞口,在咄咄逼人的大人面前根本就無法吭聲,只能依照命令去進行。儘管已經使盡全力將水裝進水缸中了,但面對破洞卻無能為力,如此窘境只會讓孩子顯得更加沮喪、洩氣。

所有的一切都要在孩子可以掌握的範圍內進行,為此,當孩子在選擇某項課題、擬定計畫時,建議父母也要共同參與。倘若在一開始就充分向孩子說明他所能夠掌控的分量與難易度,再仔細觀察孩子執行的過程,就算不刻意費心思,自然也有辦法在孩子的努力與達成的過程中找到值得稱讚的優點。

以上內容摘錄於 危險的讚美 一書。

 
如果沒好好的拜讀作者所要傳達的觀念,也許你會被聳動的標題給震攝住!

讚美其實並不危險,而且非常重要!  但是讚美的技巧卻因人而異,有些人將讚美時時掛在嘴邊,

卻發揮不到任何作用,反而成為他人的壓力。讚美的技巧需要我們好好的學習才能發揮它的效能。

書裏頭有很多很棒的主題探討提供了我們檢視生活中與孩子互動的情形,

讓父母透過作者的專業角度,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目前在教養上所面臨的困難為何?

並作為陪伴孩子的最佳參考。

期待您也能與我一起共享、共讀這本好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閱讀66-2號 的頭像
    閱讀66-2號

    閱讀66-2號

    閱讀66-2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