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圖: 正在吃山藥點心的Eric


Eric進入幼稚園已經兩個月了
,自從上個月發現他開始有嚴重的分離焦慮後,

也間接的影響了媽咪的生活(包括媽咪曾懷疑自己帶孩子的方式等等...照顧孩子

的身心靈發展卻得到現在這種窘況??? ),每每聽到旁人的建議~ 就讓他哭個幾

天就好了,媽咪太注意孩子的話,反而會使得孩子容易依賴!  還有娘家的媽媽

對照了我們家哥哥與我的姪女(剛上幼稚園兩個禮拜,長輩們稱讚孩子很喜歡

上學,還交了很多好朋友,完全沒有流過一滴眼淚等等..),讓我掉入了高度的

自我懷疑及擔心之中!!!

 
圖:  Eric很喜歡上體適能課!


然而在這兩個禮拜中,Eric有一些明顯的轉變,他依舊會在每天早上起床時不停

的告訴媽咪: 我不想上學!  我不想和你分開~  可是,到了學校門口,他卻突然收

起他的情緒,轉身告訴媽咪~ 媽咪bye bye!  跑到媽咪身旁擁抱一下,然後說: 不用

送我,我會自己進教室,因為我長大了!! 之後還開心的與站在校門口的老師們聊

天說話!  這樣的轉變令媽咪驚訝,也因此會有其他家長告訴媽咪~ 對呀!  孩子就

是會吃定媽咪,媽咪只要看穿了孩子的伎倆,其實不用太擔心的!  諸如此類的發

生令媽咪感到困擾,一方面媽咪的心裡很明白要如何陪伴孩子渡過各種人生關

卡,另一方面又不免在心裡懷疑其他人給的建議是否真如孩子的表現?  我不知

道!  於是,在上個禮拜的藝術治療中,我的老師給了我一些方向,她在聽了我談

論關於孩子與我的分離焦慮時,解說了"安全依附"的相關資料,並建議我可以上

網搜尋一下,果然讓我頓時解除了自我懷疑的警報! 

兒童心理學家為學齡前的孩童做了一項研究,並將其結果做了三種分類如下:

安全依附型: 母親將孩子帶入一個房間,之後母親離開(孩子哭泣並表達不願母

親離開),由另一位輔導員進入該房間,孩子會停止哭泣,並與該輔導員遊戲或

交談,最後,輔導員離開,母親再進入,孩子仍然會對母親哭泣並表達自己不願

母親離開的感受。

不安全依附型:母親將孩子帶入一個房間,之後母親離開(孩子並未哭泣),由另

一位輔導員進入該房間,孩子主動與該輔導員遊戲或交談,最後,輔導員離開,

母親再進入,孩子不會對母親的出現表現任何感受。

矛盾型: 介於安全依附型與不安全依附型之間,此類型的孩子可能因為父母在

平日的陪伴或管教中並沒有一致性的規範或引導,所以讓孩子在生活中時常無

所適從。

以上資料為當時媽咪在課堂中聽到老師所說明的簡單描述~

  
圖: 美術與陶藝課



(下面網路文章摘錄至
http://web2.yzu.edu.tw/yzu/st/psy/people/people4.htm)
依附與親密關係
王大維 

人是群體性的動物,一輩子都無法脫離人際關係而生存。因為要產生出一個全

新的個體,必須要經由一男一女的結合,因此人類的生命可以說是奠定在兩性

的親密關係之上。光有兩性結合還不足以讓新生命成長,在母親懷胎十月及嬰

兒呱呱落地之後,嬰兒與父母親的親密情感則是決定孩子是否能身心健康的關

鍵因素。等到孩子逐漸長大,他與手足以及同儕之間的關係則成為生活重心。

直到孩子成年,他也開始追尋兩性親密關係,並製造出下一代,如此生生不息。

由此可知,人是一直生活在親密關係之中的,這些關係包括兩性、婚姻、親子、

手足、同儕…等。心理學家指出,這些社會關係若經營得當,一個人的身
心也

比較健康。本文從依附的觀點來探討深層的親密的人際互動關係。


幼兒時期的親子依附

在心理學與諮商輔導的理論中,有不少學者針對親密關係的主題提出了許多精

闢的論述,然而若要涵蓋人一輩子的親密行為,則不能不提到
John Bowlby

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關係才是影響一個人心理健康的最大因素。在他的臨

床經驗觀察中發現,那些行為偏差的兒童與父母(尤其是母親)之間的關係十

分緊張,而且似乎在嬰兒期的時候,主要的照顧者(通常是母親)與孩子之間

並未建立一種品質良好的互動關係,他稱這種關係為「依附」。

發展心理學家Ainsworth把孩子與母親的依附關係分為三類:第一種是「安全依

附型」,這類嬰兒與母親在一起時,把母親當做「安全堡壘」,敢主動地去探索

陌生環境;當母親離開時有哀傷的表情,但當母親回來時則露出欣喜,並尋求與

母親身體上的接觸。第二種是「焦慮/抗拒型」,這類孩子常留在母親身邊,很

少去探索環境;當母親離開時則有非常苦惱的反應,當母視回來時卻出現矛盾情

緒,他雖然對母親很生氣,但仍想要試著接近母親,不過若母親試著與他有身體

接觸,他則加以反抗。第三種則是「焦慮/逃避型」,當母親離開時,孩子只有

少許不悅,母親回來後,他則掉頭不理睬,逃避與母親的接觸。

這些依附關係是由照顧者與孩子共同互動所產生的,然而心理學家指出安全依附

型的孩子在未來心理健康與人際關係的發展,都較其他兩種類型的孩子還要好,

因此嬰兒時期的親子關係可說決定了日後孩子的發展。


成年時期的親密依附

1987年兩位社會心理學家HazanShaver突破性地把原本應用在兒童期親子關係

的「依附」概念,延用至成人的親密關係,他們認為早期的依附關係會在孩子腦

中形成一「運作模式」,孩子帶著這運作模式長大,並進而影響他與人際互動情

形。例如幼年是安全型依附的人,傾向會與情人建立相似的關係,當情人離去時

雖然會引發難過,但當兩人相聚時,又會快樂地彼此相待。抗拒型依附的個人在

相同情況下,則容易引發嚴重的困擾,不太能忍受分離,當情人回來時,即使心

中想要親近對方,但行為卻表現出排斥與抗拒,造成關係緊張。逃避型依附的個

人則是甚少表露情緒,當與情人分離時不會表現出不悅,當相聚時則出現冷淡與

逃避,這種舉動常讓對方不知所措。

  由此看來,成人的人際親密關係與兒時的親子關係是有很大的關聯,而且是

連續的。所以社會上這麼多為感情受困的案例,可能代表著生命更早期的人際關

係是有困擾的,一直延續到現在。因此,當遇到親密關係的困擾時,拼命地看書

學習兩性溝通技巧,或是一昧地告訴自己「下一個男(女)人會更好」、「天涯

何處無芳草」並沒有太大的用處。若是不清楚自己的依附風格,很可能還是會一

再落入重複的模式中,繼續在感情中受傷。治本之道是必須去探索你更深層的內

在動力,覺察自己的依附風格在目前人際關係中式如何運作,如此才有可能修補

不量的親密互動品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閱讀66-2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