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編修  

今天下午與爸比一起參加了哥哥(小學二年級)的美語學校家說會,

又因著上週已觀摩過弟弟班級(幼稚園大班)的家說會後,

媽咪想將此心得及感動記錄下來。

 

由於媽咪過去的工作經驗已然了解美語學校或補習班舉辦活動的細節流程及目的為何? 

所以,對於參加孩子在校的各項活動並無太大的興致(職業病)。

而每學期初在各個公私立學校之間幾乎都會舉辦"家說會",

以此讓父母更加了解老師們的教學方針、授課方式、孩子們的學習表現等等,

而這些輪番上陣的活動在媽咪的想法裡始終是能推就推,能不去就不去,

除非孩子主動要求~

但孩子們卻又因著老師的期盼,總會央求父母到場參與(班級榮譽心)。

 

回想起尚在美語幼稚園階段學習的兩隻小獸,

媽咪總會以"欣賞一場表演"的方式來看待孩子們在家說會中的表現(那一堂課

的授課內容早被老師們訓練、加強過了),

但,媽咪喜歡從孩子與同學之間的相處、

與老師之間的主動或被動反應來揣測自己的孩子在團體中的人格特質、

資質反應...等等,

待結束回家後也不對孩子當時的表現多加評斷。

因為這一路的教養,媽咪很清楚自己想要強化孩子哪些方面的特質。

 

今天在哥哥班上有一對父母對老師提出一項要求,

他們問老師可否於課後為學生們補充"英文課外故事書(閱讀)"? 

而老師的回答卻讓我感到訝異~ 她說:關於閱讀,其實可以參考Eric家長的方式,

從小為孩子購買各類書籍,讓孩子在家中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

也許因為家說會的時間有限,媽咪覺得老師將此問題以打太極的方式轉化掉,

讓不了解Eric是如何從小浸潤在閱讀世界中的人不清楚老師的用意為何? 

但今天前半段在外師授課的過程裡,

媽咪卻得以映證自己當初想要引領孩子走上閱讀的方向完全是正確的做法!

 

通常從小上全美語的孩子對於課程中的應對很流利,

尤其是課本裡的內容、單字、句子...等等,若跳脫此對話框架(老師問--學生回答),

一般在台灣學全美語的孩子就無法靈活反應了。

道理很簡單,因為孩子們的學習僅限於課堂中所學,

他們沒有更多更廣泛的補充知識加以靈活運用在大腦網絡之中,

畢竟在學校的學習時間有限(團體學習),

再加上課程設計有既定的目標(在台灣即是考試成績與結果),

因此,結果定是家長們以成績為導向,老師及校方為了迎合市場需求,

速效的方法就是針對未來的考試內容加以要求學生們反覆演練。

那麼,學生的思維、思考就會愈來愈"僵化",

走著走著變成為分數、為考試而"讀書"。

 

一直以來,兩隻小獸在美語課堂中的表現有一個共同的特質(

這是中、外師都認為的)--很愛提問。

今天的家說會中,媽咪發現哥哥在課堂中很活潑、很愛說話,

但,他的愛說話不是過去我們認為喜歡影響班級上課秩序的那種,

而是對於老師的提問他總是很主動(急)的舉手發言(言之有物),

這裡頭有一個媽咪歸納出來的重點~哥哥對於老師所教的內容一定要有足夠的了解,

再者,他於平日所累積的課外常識很豐富,

因此才能對於老師授課的內容多加反應。

就如今天的課程中,外師上課主題是"美國的各種錢幣",

有quarter(25分)、dime(一角)、nickle(五分)、penny(一分),

外師先引導孩子認識這些錢幣的大小、多寡,

之後出題請孩子們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將老師所出的數字(題目)以各類錢幣加總回答(答案),

最後帶入每種錢幣的新舊之分、錢幣正反兩面的圖騰、州別、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

授課內容跳脫課本的牢籠,以靈活多元的方式引導孩子思考、歸納、分析,

在這所有的互動之中,媽咪可以看見哥哥與老師之間的對話是靈活的,

他對於美國的錢幣、數字的統計、邏輯分析,還有各州別的了解...,

於此,孩子若能在這樣的環境持續學習將是值得的!

 

其實,課堂裡老師所教授的錢幣,

在孩子不到五歲時在家中早已開啟他們對各國錢幣的認知,

再加上今年的美國行,哥哥對於錢幣的認識可就更深入了。

 

從小到大帶領孩子們廣泛又大量的閱讀,

如今可以數學原理"點、線、面"來映證這一路上孩子所需面對的學習與挑戰,

媽咪對於台灣教育政策的慌亂卻也因堅定的教養信念而愈發的感到不再擔心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閱讀66-2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