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昨天在哥哥上完音樂課之後,媽咪就非常想要將上課的點點滴滴分享到部落

格上...。而今天的藝術治療課程中,媽咪與老師聊到Eric最近的學校生活時,竟

然整理到-- 原來最近哥哥不斷的在媽咪的耳邊要求不想去上學,卻唯獨吵著要

上Tracy老師的課~ 媽咪在今天才明白,原來自己心中的學習(夢想中的桃花源)

方式,就在自己與孩子的生活裡創造出來,孩子們也習慣了這種自然而然的學

習方式(透過大量的戶外活動,將眼睛所看到的、腦海中所停留的畫面或想要得

到的答案在回到家以後,與孩子們的書籍再次連結。媽咪會與他們再次閱讀相

關故事或書籍,以加深孩子對各種事物的認知及了解。)  而這位Tracy老師,透

過媽咪在自己的鋼琴課中所提到的孩子的學習及生活模式,成功的打造出與孩

子遊戲中學習的最佳方式,讓哥哥在每次上完課之後(媽咪從來不會在哥哥離開

音樂教室之後主動與哥哥提起上課內容,不做複習,也不知道如何幫哥哥複習? )

,於下一次的課程中卻總能回答老師對於之前所上過的內容而提出來的問題!  

媽咪非常確信這樣的教學方式,深深的吸引了孩子與我!  不想認識音樂也難呀!




認識音符與符號




認識五線譜及音符Do、Re、Mi、Fa。




還不會認字的哥哥,只能勉強的將形、音、義透過老師的圖片來認識。




老師正在小小的測試一下哥哥的記憶能力,不會認字的哥哥竟然可以利用自

己喜愛的車子顏色,來辨別這些音符。





老師將上次課程中的小提琴再拿出來讓哥哥複習一下。




透過著色本,讓哥哥對照眼前的小提琴與自己所畫的小提琴在外型及結構

上能有更深刻的印象。





這是一把最小size的大提琴,哥哥第一眼看到時,就非常的興奮不已!





老師正在指導哥哥如何正確的拉大提琴。




帶哥哥認識德國作曲家帕海貝爾,並一起欣賞他的曲子"卡農"。



附上在網路上(維基百科)蒐尋到關於作曲家帕海貝爾的相關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zh-tw/%E7%BA%A6%E7%BF%B0%C2%B7%E5%

B8%95%E8%B5%AB%E8%B4%9D%E5%B0%94


帕海貝爾德語Johann Pachelbel1653年9月1日1706年3月3日),德國著名巴洛克時期作曲家德國作曲家、管風琴家,先後曾在許多地方擔任過管風琴師的職位。帕海貝爾在西洋音樂史上經常被忽略,他的作品也都沒有獲得妥善的保管,西方費盡心思想找出有關他的圖片但就是遍尋不著。即使提到,也多半僅是說他是「數字低音時代」的管風琴大師而已,事實上他的作品曾對巴赫產生過很大的影響,因為他是當時最偉大的風琴作曲家,而巴赫的哥哥就曾在他門下學習。帕海貝爾 的一生寫了很多的教會音樂,因為他信奉當時新興的路德教派,自然的也當了好幾個教堂的風琴師。他著名作品包括眾贊歌前奏曲七十八首、由三把小提琴與數字低音的《D大調卡農與吉格》等。

目錄

[隱藏]

[編輯] 生平

他年輕時在聖羅倫茲(St. Lorenz)高等學校就讀,就追隨許溫默(Heinrich Schwemmer)和魏克(Wecker)兩人學習作曲和器樂演奏的技巧。1669年6月29日,進入阿爾道夫學校(Altdorf),並在聖羅倫茲教堂內擔任管風琴師。一年後,因為經濟狀況被迫輟學,終止了他的大學教育。然而在隔年春天他因為在學術知識上展露的天分,而被選入另一所學院接受學者訓練,而且因為他在音樂上別有專精,學校更特許他在校外另外跟從普倫次(Kaspar Prentz)學習作曲。

1673年追隨他的老師普倫次到維也納擔任聖史提芬教堂的管風琴師。維也納是個天主教國家,他也因此接觸到了德國南部和義大利的天主教音樂作品,在普倫次的影響下,逐漸將自己原有的北德風格轉向義大利風格。 之後他進入了艾森納赫(Eisenach)擔任宮廷管風琴師,這是艾薩克遜-艾森納赫公爵,即約翰·喬治王子的轄地。五年後因為王子的哥哥過世,宮廷守喪,樂師都被裁撤,他於是在1678年5月18日離開艾森納赫。然後來到了艾爾福特(Erfurt)的普雷迪格教堂(Predigerkirche)。這個教堂對管風琴師的要求很嚴格,除了要伴奏新教派門徒演唱聖歌, 還必須提供聖歌的前奏曲,不能即興亂彈。因此,他的管風琴技術得以發揮便是在這個階段,而且發表不少重要的管風琴作品,奠立了他巴洛克後期管風琴名家的聲望。

1681年,28歲時娶芭芭拉蓋布勒(Barbara Gabler)為妻,兩年後芭芭拉難產過世。隔年他再娶茱笛絲卓默(Judith Drommer),Judith為他生下了七名子女。艾森納赫就是巴赫的故鄉,所以 他與巴赫的父親也熟識,他還當了巴赫姐姐的教父,也負責教導巴赫的哥哥音樂。巴赫的父親 去世之後,這位長兄就負責教育巴赫音樂,所以我們可以稱他為巴赫的師祖。

離開了艾爾福特(Erfurt),來到符騰堡(Wurttemberg)位於斯圖加特(Stuttgart)的宮廷,這裡是瑪德蓮娜女爵的轄地(Duchess Magdalena Sibylla),這個地方給他很多專業上的自由度,可惜好景不常,在1692年秋,因為法國大軍入侵,他被迫返回出生地紐倫堡,最後輾轉到了戈塔(Gotha)。碰巧出生地紐倫堡的聖塞巴德(St. Sebald)教堂的原任風琴師,也就是他的老師魏克過世,他得以順利接任老師之職位。他就在這裡一直待到他過世。在紐倫堡的五年間,他寫下了感恩(Magnificat)等重要的宗教合唱曲和管風琴賦格,被視為他晚年的代表作。

[編輯] 逝世

1706年,約翰帕赫貝爾去世,享年52歲,他的確實死亡日期不明,被埋葬於3月9日,當地習俗埋葬死者於死後三至四天,估計去世日期為3月7日或前後。

[編輯] 作品

帕海貝爾在西洋音樂史上經常被忽略,他的重要性在於影響巴赫音樂的發展。他的重要作品是風琴曲,特別是他的眾讚歌前奏曲。

[編輯] D大調卡農

主條目:D大調卡農
羅赫斯墓地(Rochus Friedhof)的墓碑

「卡農」更是耳熟能詳的名曲,大約在1680年完成,原本只是無數巴洛克佳作中的其中一首,以三部小提琴間隔兩小節演奏一首完全相同的曲調,工整精緻,「卡農」並非曲名,而是一種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輪唱」,簡單的講,就是有數個聲部的旋律依次出現,給人綿延不斷的感覺。《D大調卡農》是帕海貝爾最著名的曲子之一。

[編輯] 阿波羅的里拉琴

帕海貝爾寫了很多鍵盤曲目,「阿波羅的里拉琴」(Haxechordum Apollinis)就是其中的鍵盤曲目。 他寫下這組曲,原本是送給費迪南·托比亞斯·里赫特布克斯特胡德兩位作曲家。

「阿波羅的里拉琴」是一組六首不同調的詠嘆調和變奏曲(Aria and variation),它們分別是:

  1. Aria Prima
  2. Aria Secunda
  3. Aria Tertia
  4. Aria Quarta
  5. Aria Quinta
  6. Aria Sexta(Aria Sebaldin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閱讀66-2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